科思创在欧洲、亚洲和美国经营着约 30 个生产基地。从针对区域目的而设计的小型设施到世界级的生产工厂,确保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供应。资产基础的不断技术优化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所有的基地都设定了质量、效率和安全标准。
科思创根据市场需求推动产能扩张。由于我们许多生产都使用通用的基础设施,因此我们拥有跨产品的协同效应并能额外节约成本。公司近几年来投入了 30 多亿欧元用于特别加强在中国的地位。
科思创在欧洲、亚洲和美国经营着约 30 个生产基地。从针对区域目的而设计的小型设施到世界级的生产工厂,确保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可靠的供应。资产基础的不断技术优化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所有的基地都设定了质量、效率和安全标准。
科思创根据市场需求推动产能扩张。由于我们许多生产都使用通用的基础设施,因此我们拥有跨产品的协同效应并能额外节约成本。公司近几年来投入了 30 多亿欧元用于特别加强在中国的地位。
从郁郁葱葱的环境,到 1000 名员工友善的德克萨斯式的欢迎,使人感觉进入科思创在北美最大的生产基地就像进了朋友家。
友好的氛围、员工们之间战友般的友谊和团队合作,将生产基地的社会义务延伸至加强员工生活和工作所在社区的建设中。通过员工志愿者,公司从 1971 年第一批生产设施建成以来坚持不懈地支持社区的改善活动。
该地区工业历史悠久,工厂与众多石化和炼油厂为邻,该生产基地工业根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破土动工以前。这个繁荣的地标式工业基地,地处休斯顿市中心以东 25 英里(40 公里),曾经是一块巨大的稻田。1908 年,在附近的 Tabbs 湾发现了石油后,这里就成为了石油勘探地。
当前的生产厂是从 1970 年开始建设的。在 1996 至 2001 年间,通过公司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资本扩张,用 14 亿美元将其产能翻了一番。公司还额外投资用提高能效、尽量减少废物,以及减少使用自然资源,这其中就包括一个每年减少 80 万吨温室气体的项目。
科思创主要亚洲生产设施之一位于泰国湾马塔府工业区。500 多名科思创员工每年生产 29 万公吨聚碳酸酯,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厂之一。
除了风景秀丽,该地区还有很大的优势:即对化工行业而言卓越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国际投资开放的态度。迄今为止,该厂负责生产用于电器或汽车前照灯和车顶结构的聚碳酸酯。生产聚碳酸酯的原材料是双酚 A,这种物质也在马塔府生产。另一类重要产品是为手持式电子设备或身份证等特殊用途定制的功能薄膜。1999 年,年产量为 4 万公吨的第一条生产线的投产标志着在马塔府生产聚碳酸酯的开始。
在马塔府的科思创员工拥有多种体育及其它活动设施,其中包括基地内设置的足球场、羽毛球和其它比赛用的大厅,以及健身中心等。对那些相对于锻炼肌肉更想锻炼大脑的人们来说,基地还配备了一个图书馆,提供电子学习的机会,如英语和汉语学习班。
科思创自 2001年起开始建设上海一体化基地,至今已累计投资超过 34 亿欧元。目前,上海一体化基地已成为科思创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拥有约 1400 名员工,数个配备最新技术的生产设施,覆盖科思创主要产品线。科思创上海一体化基地于2018年入选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成为上海化学工业区内首家绿色工厂。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已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在中国这个新兴国家,来自建筑、汽车和电子等行业的产品需求十分强劲,而这些正是科思创的核心市场领域。
在上海一体化基地,聚氨酯原材料 MDI 产能已扩大到50 万吨/年,而高性能聚碳酸酯原材料的产能则为40 万吨/年。此外,还拥有10万吨/年的涂料原材料 HDI 生产设施。
员工们尤其对TDI生产设施感到自豪。TDI 是生产应用于床垫和软垫家具的软质泡沫产品的原材料。该厂采用公司自主开发的新型环保技术,产能为 30 万吨/年。
当然,除了化工产品,上海还有更多精彩之处。在这里,历史建筑与现代摩天大楼交相辉映。这座拥有数千万人口、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大都市,还有许多闻名世界的地标景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扩建安特卫普港时,在当地建起了数座化工厂和炼油厂,这类工业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现在这里有着欧洲最大的综合化工集群——其中科思创做出了主要贡献。公司的生产设施兴建于 1961 年,坐落在斯凯尔特河畔,位于安特卫普港的战略腹地。安特卫普港是欧洲第二大国际船运货运港口。
科思创生产设施生产的高级塑料、中间体和塑料添加剂被广泛地用于建筑、电子或汽车行业。主要的产品系列包括聚碳酸酯,以及生产聚氨酯用的中间体等。额定年总产量为 120 万公吨。
由于其创新的背景和广泛的专业知识,科思创的安特卫普基地已成为公司全球聚碳酸酯生产及聚碳酸酯技术方面的“能力中心”。聚碳酸酯国际专家团队为聚碳酸酯产品等级的优化以及任何新的和现有的科思创聚碳酸酯工厂的规划、建设和启动献计献策。为此,他们可以依靠实验室和小型工厂的最新高科技基础设施进行工艺开发。
在易北河和基尔大运河的汇合处,科思创不仅拥有自己可容纳约 600 名员工的大型生产设施,同时还是科思创布伦斯比利特工业园区的运营商,在这座工业园区落户的还有其他跨国公司和各种服务供应商。
1973 年,这一科思创最北部的生产基地在一片沼泽地中举行了奠基仪式。长达 26 米的混凝土桩被夯进湿软的沼泽地中。四年后,第一批生产设施开始运行,起初是生产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主要组分。自 1988 年以来,这里开始生产硬质泡沫塑料的前体 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由于积极的市场发展,科思创于 2016 年决定将现有闲置的 TDI 生产装置改为生产 MDI,从而使该基地的 MDI 产能翻番。
自 2005 年以来,公司在德国“遥远的北方”不仅是制造商,还是科思创布伦斯比利特工业园区的运营商,该园区是一个具有优越基础设施且最先进的化工基地。自 2016 年以来,该工业园区也是 132 米高地标的所在地,这是一个以科思创色彩绘制过的工业烟囱。在落成典礼上,科思创创造了由 548 名工业园区员工组成的最大人体拼图的世界纪录。
在这个占地 420 公顷的园区,有大约 1000 名员工。科思创是该地区最大的雇主,总共拥有约 600 名员工。许多员工从附近的居民区骑自行车来上班,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要搭乘短途渡轮横跨基尔大运河。
约有 1,400 名员工在 24 公顷的科思创多尔马根基地上从事着制造、研究和开发工作。多尔马根基地就坐落在莱茵河畔,位于德国西部的工业腹地。
该生产基地的一个重点业务领域是原材料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 的生产,它是制造软质聚氨酯泡沫的原材料。这家代表着最现代化的技术水平和工业规模的 TDI 厂年产量为 30 万公吨。得益于公司开发的一项创新技术,新的设施在效率和环境相容性方面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该基地于 1917 年由拜耳集团创立,之后逐渐致力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如高品质时尚的面料以及护发和护肤产品。
仅仅几栋楼之隔,生产的重点却是完全不同的材料。在特种薄膜厂,员工兢兢业业地生产着可同时满足多种功能需求的超薄膜。这类薄膜可用于制作身份证或驾照。同时,科思创的多尔马根生产基地正在研究许多其它可能的用途。
克雷费尔德-乌丁根是世界最大的模克隆®生产基地,就广义的聚碳酸酯而言,它也是西欧的头号产地。在面积达 18.5 公顷的约丁根基地上,大约有 1000 名科思创的员工在这里工作。
这座位于德国西部下莱茵河地区的城市几个世纪来都深受纺织行业的影响。1877 年,一个小化学公司开始生产合成染料。在当时,苯胺或偶氮染料是全新的东西。新的工艺使得在克雷费尔德的丝绸行业能够以低廉的成本生产丰富多彩的材料。这样说来,拜耳公司被这座城市及其所拥有的基础设施所吸引就不足为奇了。1951 年,约丁根基地被并入了“拜耳股份公司颜料厂”。
就在这里,两年后的 1953 年,拜耳化学家赫尔曼·施奈尔发明了聚碳酸酯模克隆®,并在 1958 年实现了其工业化生产。这种高科技的塑料功能繁多,从而有着广泛的用途,如用于制造光盘、透镜/眼镜镜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车顶结构。除了颗粒产品,基地也生产作为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前体的 MDI,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被用在建筑物绝缘等方面。
科思创的心脏在勒沃库森跳动:这是公司的总部,有 3,200 多名员工在这里工作;研发和生产也在这里进行。
20 世纪初,因其交通便利的优势,科思创之前所属的拜耳集团在莱茵河畔的这座城市扎下了它的根基。这也是奥托•拜耳发现聚氨酯的地方,聚氨酯是一种在我们当今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的塑料。聚氨酯前体的生产仍是勒沃库森生产运作的重心之一。在这里也生产诸如氯气、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气等基本化学物质,它们是公司近八成产品的原材料。
在勒沃库森化工园 (Chempark) 的中心是 22 万平方米的卡尔·杜伊斯堡公园,一个由辽阔的草坪和参天古树构成的“绿色之肺”,这里不仅是科思创,也是众多其它公司例如拜耳和朗盛的所在地。无论是这个公园还是公园中心的日本花园都对外开放,这里是勒沃库森远近闻名的“绿洲”,也是备受摄影师喜爱的地方,特别是在春季。科思创 3,200 多名员工也可以趁午休时间或在下班之后来到这里,在充满异域风情的植物和雕塑氛围中放松自己。